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吕会生
“聂老师,如果这次面试没通过,我的人生还有出路吗?”在内蒙古大学心理咨询室内,一名学生带着焦虑前来倾诉。面对学生的迷茫,聂舒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温和地分享了她的感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一时的困难就像路上的石子,你可能会踢开它、绕开它、跨过它,也可能被它绊一跤,都没关系,只要心怀热爱和信念,你依然可以奔赴远方。”
这番话,正是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聂舒扎根北疆、投身高校教育事业的核心育人理念。
聂舒出生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历经拼搏,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习了她所热爱的心理学专业。2022年高校毕业季,面对诸多发展机会,聂舒毅然做出决定——回到家乡内蒙古。同年,她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英才”岗位入选者,成为内蒙古大学的一名教师。
“北京大学给了我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但家乡内蒙古更需要我们。”谈及选择,聂舒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心理学在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巨大,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殊群体关怀、社会心态培育等方面。我能用所学为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家乡因我们的努力一点点变得更好,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这份“把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发展”的赤子情怀,正是聂舒到内蒙古大学任教最深沉的原动力。
内蒙古大学在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空间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于聂舒而言,她在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如鱼得水。入职不久,她便被学校任命为心理测试与咨询中心主任,负责“心理测评与行为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还在学校学生工作处挂职处长助理,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包括面向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调研摸排各学院学生心理状况以及参与心理健康课程的论证与建设。
从事教学工作的3年里,聂舒对共青团工作也驾轻就熟,成为共青团中央设立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咨询师,为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权益保障服务。
作为青年人才代表,聂舒还受邀在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和北京市团委主办的“京蒙协作 精准帮扶”青年人才交流会上为家乡“代言”;在呼和浩特市团委、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主办的“引领城市年轻力”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宣讲交流活动中作主题宣讲,介绍呼和浩特留才、引才、聚才、用才的相关举措及实效。
回到内蒙古任教,聂舒感受到了这里对青年人才的重视。“这座城市对引进的青年人才在生活、工作上关怀备至,为我们积极谋划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路径,使我们能在青城快速扎根落地、安居乐业。而我也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回馈这座城市,我想这就是‘双向奔赴’的意义所在。”聂舒感慨道。
从未名湖到桃李湖,变的是地理坐标,不变的是初心。“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我内心更深层的愿望是用专业的力量帮助家乡的年轻人看见更广阔的人生图景,提升追求自我实现的内驱力。”聂舒说。
在大学课堂、咨询室和深入基层的实践基地,聂舒始终秉持“学习与考试不是唯一路径,要成为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积极进取者”的教育理念,它如同种子,悄然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
3年来,聂舒在学术研究和志愿服务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就:获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项目1项、内蒙古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受邀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心理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作学术报告;指导学生参加多项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先后获得内蒙古大学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创新组)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聂老师温柔又认真,身上有着让人踏实的力量,她不仅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激励我追逐梦想的动力。”内蒙古大学学生孙佳雯说。
“心理学在祖国北疆的发展既有独特挑战,也有广阔空间。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地域特色与社会需求,既要实现‘心理人’的职业价值,也要为家乡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聂舒对未来充满期待。
粤友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